被采访人:赵老师(贾拉拉巴德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
采访人:汉娜(马哈巴特·阿利别科娃,吉尔吉斯斯坦汉学家)
采访时间:2025 年 7 月 11 日
采访地点:吉尔吉斯斯坦贾拉拉巴德
采访主题:跨文化教学与中吉文化交流
赴吉尔吉斯斯坦的缘由
汉娜:赵老师,您好,非常高兴您能同意中吉文化研究院的采访,我们采访的主题是关于“跨文化教学与中吉文化交流”。我作为中吉文化友好的桥梁,非常好奇您是怎么成为贾拉拉巴德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的?
赵老师: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邀请。我学的是教育学,毕业后曾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工作了一年,然后在 2021 年参加了中国语合中心的孔子学院公派教师选拔项目,通过考试、面试和审核,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在贾拉拉巴德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工作。
汉娜:我硕士专业也是对外汉语专业,当时很多同学去了欧洲或美国,很少有人去中亚,您为什么选择这么小的城市贾拉拉巴德当老师呢?
赵老师:吉尔吉斯斯坦有四所孔子学院,分别在比什凯克国立大学、吉尔吉斯民族大学、奥什国立大学和贾拉拉巴德国立大学,,贾拉拉巴德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由新疆大学与当地高校合作建设,我选择这里,是因为我非常喜欢中亚文化,而且我是新疆人,对这里的气候、饮食、文化比较熟悉,个人上,我也更喜欢安静的城市,不太适应大都市的快节奏。
贾拉拉巴德的印象
汉娜:我们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正在把贾拉拉巴德打造为年轻人最喜爱的城市,我去年曾经目睹,这里年轻人很多,很有活力,城市里有很多适合年轻人娱乐与发展的场所,也非常适合创业。您作为中国人,觉得贾拉拉巴德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赵老师:我在贾拉拉巴德已经生活了将近四年,很喜欢这里,这里有很多朋友、同事和学生,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城市周边是大片草原,风景优美,特别适合徒步,我几乎每到春夏周末都会去草原,有时和老师、同事、学生一起野炊。
贾拉拉巴德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许多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业精神,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城市发展很快,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比如,现在贾拉拉巴德已经有八九家中国餐厅和酒店落地,还有其他大型项目,今年中吉乌铁路也已经开工,启动仪式和剪彩仪式就在这里举行,我觉得贾拉拉巴德未来前景非常好,有点像 40 年前的深圳。
我还去过奥什、比什凯克、卡拉库尔、伊塞克湖、托克马克等城市,都很喜欢。如果从外国人的舒适度考虑,比什凯克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好,能看到很多演出和展览,对外国人更友好。
地区文化差异
汉娜:我是伊塞克湖人,您提到的卡拉库尔离我老家很近,小学毕业后我们家搬到了首都——比什凯克,所以也了解两边的情况。不过,奥什和贾拉拉巴德与首都和伊塞克湖地区差异很大,比如穿着更保守,很多女性戴头巾。当我第一次去奥什和贾拉拉巴德时,我感觉像到了另一个国家,文化差异明显,尤其是服饰方面差异更大,我想问一下,您所在学校的学生穿着情况如何?女性戴头巾多吗?
赵老师:我注意到这些差异,吉尔吉斯斯坦是世俗化国家,戴不戴头巾是个人选择,通常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关,现在戴面纱已经被禁止,但戴头巾的人还是不少,包括乌兹别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在学校里,戴头巾的学生比例并不高,总体来说,学生思想开放,愿意学习汉语,课堂氛围很好,当然,比什凯克则更加国际化。
学生的态度与刻板印象
汉娜:学生们对您有好奇心吗?会不会对中国有偏见?比如我们小时候觉得中国人都会功夫,或者对中国饮食有偏见。
赵老师:刻板印象肯定存在,但大多出于好奇,有学生第一次见到外国老师时,会喊我一声然后跑开,但我能理解,上了我的课后,他们逐渐了解中国人其实没有那么不同。我们还举办过中国美食分享课,给他们展示馒头、饺子、面条等食物,他们发现其实和吉尔吉斯饮食很像,学生中偶尔会有调皮的,尤其是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时,但通过课堂活动,很快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投入学习。
语言学习的优势
汉娜: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学习汉语有什么优势?
赵老师:柯尔克孜语和汉语有一些相似的音素,比如鼻音,所以他们学前后鼻音、卷舌音较快,发音很标准,这在初学阶段很有优势。
饮食体验与生活适应
汉娜:在饮食方面,您喜欢吉尔吉斯斯坦的哪些传统美食?
赵老师:我非常喜欢吃抓饭、烤肉、诺鲁孜节吃的传统 sumolok,还有传统饮品 chalap,这些饮食和新疆饮食很相似,让我有家的感觉。
我印象最深的是诺鲁孜节那一次,我和老师、学生们一起在大锅里搅拌 sumolok,大家边聊天边做饭,氛围特别温暖,让我感到自己已经融入了当地社会。
传统文化与非遗体验
汉娜:您参加过哪些传统文化活动?
赵老师:我参加过玛纳斯史诗表演、传统舞蹈、训鹰和叼羊比赛。训鹰时,我的手一直在抖,因为鹰很重,大概二十多公斤,但体验非常难忘,吉尔吉斯斯坦人与自然关系紧密,这让我很钦佩,叼羊比赛更是精彩刺激,体现了勇敢与力量。
旅游推荐
汉娜:如果推荐五个吉尔吉斯斯坦景点,您会推荐哪些?
赵老师:五个?不止吧,阿尔斯兰博布核桃林(世界最大野生核桃林)、Sary-Chelek 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伊塞克湖(宝石般的湖泊)、奥什的苏莱曼山(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托克马克的碎叶城(李白出生地)和徒步胜地卡拉库尔,这些地方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都很丰富,太多可以推荐的地方了。
汉娜:碎叶城我也很喜欢,但设施还不够完善,如果以后能够开发,会更适合中国游客。
假期与节日文化
汉娜:您刚才提到要回中国,这是放暑假吗?
赵老师:是的,放暑假。我这次回中国休假,吉尔吉斯的暑假很长,一般 5 月底或 6 月初放假,一直持续到 9 月,有三个月假期,寒假也有一个月左右,加上周末和节日,一年大约有五个月的假期。这里的节日也很多,有古尔邦节、胜利日、劳动节、男人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元旦等等。人们非常重视节日氛围,对中国老师来说,这里真的是一个可以体验丰富文化的好地方。
教育观念与跨文化交流
汉娜:您觉得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哪些变化?
赵老师:最开始他们对中国了解不多,很多只是通过电影或者网络,难免有一些刻板印象,但随着课堂教学、文化活动,比如书法课、美食分享、传统节日体验,他们逐渐了解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并且对中国人非常友好。
汉娜:如果我们要增进两国民间交流,您觉得该怎么做?
赵老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拍摄介绍中国和吉尔吉斯真实生活的视频,用当地语言或者俄语传播,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同时鼓励在吉尔吉斯生活的中国人分享日常经历,这样能拉近距离。
汉娜:非常同意,大家的努力非常重要,我自己也在做类似的事情,通过写文章、拍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彼此。
结束语与感悟
赵老师:汉娜老师,您是中吉文化交流的桥梁,很多人通过您的内容了解两国关系,我很敬佩您。
汉娜:谢谢夸奖,非常感谢您对吉尔吉斯斯坦学生的照顾与教育,您用知识照亮了孩子们未来的道路。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结语 这次采访完整展示了赵老师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教学、生活、文化体验,以及对教育与交流的深入思考,从选择贾拉拉巴德到课堂教学,从假期体验到对文化传播的建议,这不仅是一段个人成长经历,也是中吉民间交流的生动注脚。
采访整理人:Malika
审稿人:翁健阳
发布日期:2025 年 7 月 26 日